以深度融合实现变道超车 ——河南新县全域旅游发展侧记

2019-05-31 admin

  前不久,新县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河南省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推荐名单。许多人好奇,没有“翘大拇指”的著名景点,新县凭什么?

  近年来,新县以全域旅游理念谋划县域发展,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了变道超车。在经历了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后,一跃成为河南省全域旅游的排头兵,也为贫困县旅游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党政统筹 高位推动

  查看旅游交通图,新县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别山腹地。作为革命老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工业产业优势也不明显。虽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富集,但新县过去一直处于“富饶的贫困”的尴尬状态。

 “我们为什么选择旅游,又为什么选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这跟新县的自身资源条件密不可分。”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让新县的全域旅游战略应运而生,并迅速搭上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趟快车。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破“只有景区才是旅游点”的思想束缚,为保障全域旅游顺利开展,出台政策扶持“套餐”:成立旅游委,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组建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局长。创新设立旅游安监分局和食品安全监察大队,形成“1+3+2”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健全县有旅游委、乡有旅游办、村有管委会的三级旅游管理体系,推进乡村旅游全域统筹、高效管理。在河南省率先建成包含客源地构成、平均驻留时间等13项内容,纵向覆盖县、乡、村、企四级,横向覆盖全要素的全域旅游统计体系,实行“季报”发布机制。

  除此之外,在要素瓶颈上求突破。新县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出台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评定标准和奖励措施,建立“每年6个1000万元”财政投入机制,整合涉旅资产8亿元,组建文化旅游平台公司,形成“融、投、建、管”一体化市场运作机制,引进文旅项目40余个,投资协议金额108亿元,实现政府筹资、部门争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民间注资“多轮驱动”。出台《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用地保障的意见》,探索“点状供地”模式,为5个乡村旅游综合体供应建设用地384亩。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又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举措。新县改变过去各行业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将全域旅游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成员单位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冲刺,奋力攻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说。

  县政协副主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局长吴克君介绍,3年来,新县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全民旅游、品质旅游发展大势,按照“靓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全域景观”的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让旅游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

  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一个个沉甸甸的国家和省级称号,无疑是对新县旅游工作取得成绩的最好肯定。

  旅游扶贫 振兴乡村

  发展全域旅游以来,人们的旅游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村民张胜利对此感慨颇深:“以前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点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怎么也脱不了贫。发展旅游以来,开起了农家乐,如今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彻底脱贫了。现在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

  像张胜利一样,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山上很多山货都卖不出去,自从旅游开发以来,游客多了,现在销路特别好。一年纯收入十四五万元是有的,绝对比在外面打工强,再说还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村民张因权说。

  为了帮助像张胜利、张因权这样的村民办好农家乐、做好农产品,新县旅游部门还对他们进行了免费专业培训。

  吕旅提到,当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提出来要“让鸟回来、让人回来、让民俗回来”,将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把各种业态整合起来,为农民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调动农民内生动力,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程,让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受益旅游,进而实现全县脱贫。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新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大亮点。”吴克君说,新县坚持把乡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战场,推动乡旅共建、城乡共荣、居游一体,形成“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廊、村村有游客中心”的全域发展态势,加速推动了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东,带动全县5万人创业就业,使全县84.34%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让美丽风景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

  优势互融 打造标杆

  新县是鄂豫皖苏区所在地,每年都会迎来近千万人次的游客。如何借助这一优势,全域发展红色旅游成了新县积极思考的问题。

  3年来,新县通过开启“旅游+”这一模式,将红色旅游与生态、乡村、人文等多个内容相融合,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棋盘中并没有单纯地就旅游做旅游,而是跳出旅游做旅游,走活了“人”和“产业”两步棋。如今,红色的、绿色的、古色的一幅幅美景,在新县干部群众的精心谋划和巧手装扮下正变成一道道“钱景”,老区人民的腰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鼓鼓的。

  “新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在融合上做了文章。”吴克君提到,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一批具有价值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的产业链。现在,“旅游+”正在新县遍地开花。

  在“旅游+农业”上,吴陈河镇茅屋冲家庭农场等14个农业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在“旅游+教育”上,新县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开发乡村体察式教学点39处,累计培训学员15万人,拉长了乡村产业链条,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在“旅游+文化”上,全国首届乡村复兴论坛花落西河湾,大别山乡村旅游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竞相上演,地灯戏、皮影戏、打糍粑等传统民俗文化成为乡村文化体验游的“主角”。在“旅游+体育”上,依托全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全国登山步道联赛、亚洲越野大师赛等顶级赛事来到新县;野外拓展、徒步骑行、户外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接连上演,体育旅游激活步道经济,带动沿线16个贫困村参与旅游发展。

  不止“旅游+”,新县还因地制宜转机制,力推“+旅游”。“乡村振兴+旅游”,围绕“一镇一主题、一湾一特色”定位,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化;“工业+旅游”方面,以羚锐制药为例,通过拓展中药材种植基地、设计工业旅游线路等,拉动当地全域旅游和中药材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今,一项项改革实践成效初现,新县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高标准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全方位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资源强县迈进的转变。